白話藏傳法句經 (上)   法救尊者著,葛雷.斯帕漢藏譯英,孫一居士英譯中

    達賴喇嘛 序
  佛陀所傳授的修心法門已有超過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是一種導向內在平和的殊勝方法,是人類的無價之寶。當今,有許多人逐漸發現佛陀的教法對於解釋人類的各種狀態,正和他們自己對真理的觀察相符合,於是他們便開始仰賴佛陀的教法,來求得內心的平和與寧靜,因為他們已經明白,只是外在的進步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而他們內心的憎恨、貪婪和愚癡正阻礙著他們獲得欲求的喜悅,於是他們對佛陀教法的中肯與深奧乃更加佩服。
  這本新譯的「法句經」(Udanavarga)收藏在一百零八冊藏譯的佛陀教法中,在西藏這部經是以它文辭的優美和內容的無所不包而聞名。本經的教法對於任何佛教徒都是契理契機的。無常、輪迴的痛苦、煩惱情緒的傷害,以及用戒德、安定、智慧來訓練改進自心,皆是佛教各宗派共同的教法。
  我祈望未來所有追求正法的人都能以他們自己的語言閱讀佛陀的言教,並獲得他們所願求得的平和與喜悅。
                           一九八二年 五月十五日  第十四世 達賴喇嘛
◇◇◇◇◇◇◇◇◇◇◇◇◇◇◇◇◇◇◇◇◇◇◇◇◇◇◇◇◇◇◇◇◇◇◇◇◇◇◇◇◇◇◇◇◇◇◇◇◇◇
      中 譯 序
  法句經相傳是由西元前一世紀(75 B.C.—200A.D.)的法救(Dharmatrata)尊者將佛陀教法的要義以偈頌的形式,分品纂集而成。此經在南傳上座部(Theravada)佛教中,有其最崇高的地位,是僧伽考試比丘資格的寶典,先師陳健民老居士在其「漢譯佛法精要原理實修之體系表」中亦將此經編列為必讀的小乘三經之一。吳支謙法師的法句偈序文中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可見此經不但是初學者必修,亦是老參者不可忽視的寶典。
  至於此經的譯本,則非常多,據說泰國就有四種南傳的譯本,而我國的翻譯,據印順老法師的考察至宋朝為止已有五次之多,若加上民國釋了參法師的翻譯則至今已有六次,各個譯本又有長短的不同,因為流傳的途徑不同而彙集的偈數、品目多寡不同故。支謙法師的序文中說:「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我國古時的譯本「法句經」、「出曜經」、「法集要頌經」、「法句譬喻經」皆是指此經。
  這本英譯的藏傳法句經,經本人的核對發現:與我國姚秦時竺佛念法師所譯的「出曜經」,不論在品目的次序和內部的偈頌上幾乎都相同,顯然是譯自同一梵文本,惟其註釋部分則差異較大,互有長短。是故本人在翻譯此經時也參考了我國的「出曜經」,尤其在註釋方面,多有採納。此外還參考了:釋了參法師的「南傳法句經」和一本泰國的佛傳,儘可能使本經忠於 佛陀的原義,並包含最廣的內容。本經其三十三品,一千偈頌,是法句經中最長最完備的一種。
  至於本人翻譯此經的因緣,則是約十年前,因某事生起很重的煩惱,雖然當時已經接觸佛法十餘年也讀過此經,卻無能為力,後讀到此英譯本,十分感動,依教奉行一段時日後,則有如釋重負之感,故深覺此經之殊勝,乃決定未來空閒時,要重新以白話的形式再譯一次,以聊報佛恩。那麼為什麼讀古時的譯本沒有那麼感動呢?細思之,實因本人中文程度不夠,而古文又十分古簡,因而有許多意義體會不到的緣故;就以「出曜經」而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了!
  兩年前當本人將初譯的前幾品譯稿寄給慈雲雜誌的 樂居士後,當晚夢到自家頂樓佛堂前的陽台上有很多各種白色旗幟飄揚,後果蒙樂居士採納連載於慈雲雜誌,蓋白色表白法,旗幟飄揚有弘揚之意,而許許多多的旗幟是表此經有三十三品乎?最後要感謝慈雲雜誌的諸位編輯道友和一切助附印此經的大德,以使此經能快速地送到有緣者的手中,願此經能給眾生帶來最大的利樂。
                                             孫  一
◇◇◇◇◇◇◇◇◇◇◇◇◇◇◇◇◇◇◇◇◇◇◇◇◇◇◇◇◇◇◇◇◇◇◇◇◇◇◇◇◇◇◇◇◇◇◇◇◇◇
      壹、無常品
  在此我欲將勝利者的教法要義正確地敘述出來,汝等應驅散懈怠與睡意並以喜悅之心仔細聆聽。
  這些話(法教)是由護主、全知者、大力者、大悲憫者、最後身的持有者、世尊所說的。
◎啊!湊合之物皆無常,打從它們一存在起就開始毀壞;一旦生起,它們就敗壞,將之平定下來是真樂。
◎在這樣的烈焰中,有誰能明白什麼是喜悅呢?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何不努力去尋找一把慧炬?
◎看到這些零亂地散棄在地上的褐色人骨,想想此身有何可樂哉?
◎打從那晚人們初入子宮的那一刻起,他們步向死亡的生命之旅便開始了,一旦出發便無法回轉。
◎在清晨時看到的一群人,當晚其中某人便已離去;晚間看到的一群人,第二天清晨其中某人便已離去。
◎許多男子和女人在年輕時或盛年時死去,所以吾人怎能感覺安穩並認為:「我還年輕,來日方長」呢?
◎有些人在母胎中死去,有些就死在出生時的地上,有些死於正學爬的時候,有些則死於正學步行之時。
◎有些老年時死,有些少年時死,有些壯年時死,人們相繼死去,猶如成熟的水果先後落到地上一般。
◎正如同所有成熟的水果都會掉落並腐爛一樣,所有的出生者都會被他們的死亡摧毀。
◎猶如巧藝的陶工所塑造的器皿,最後終於每個都破毀了,人的生命亦皆如是。
◎猶如用毛線織布,在織而機上來回地織著,最後終於用盡了,每個人的生命亦復如是。
◎正如一個死刑犯一步步地接近那就要將他吊死的絞架一樣,每個人的生命亦復如是。
◎猶如瀑布的水不能向上倒流,一個人的生命亦復如是,永遠向前推移,不會增加,也不會回返。
◎如此難得,卻如此短暫,又充滿了痛苦。生命的消逝是如此快速,猶如用木枝在水上寫的字一般。
◎猶如牧人用木棍將羊群趕入羊欄,老與病將一切人趕至他們的死地。
◎就像一條小溪,隨著日、夜的消逝,一個人的所有很快地就耗盡了。同樣地,生命是短暫的。
◎對失眠者而言,黑夜很長。對疲憊者而言,路程很長。同樣地,對於不知聖教的人而言,輪迴亦甚長。
◎「我有孩子與財產。」這種想法就把幼稚的人給毀了,因為不論內或外都沒有一個「我」存在,那麼說「我的」孩子、「我的」財產有何意義呢?
◎成千上萬來自各行各業的男男女女,縱然他們擁百生活中的一切,都必將屈服在死亡的威力下。
◎積聚的結果是消散,凡是升起的必將落下。聚會的結局是分散,生命的終結則是死亡。
◎因為生命終結是死亡,是故一切眾生都必死無疑,將更接近他們所做的善惡果報。
◎由造惡行,人們墮入地獄;由於德行,上升入樂界;另有一些人修道並獲得無垢解脫。
◎因為佛陀,一切聲聞乃至一切緣覺,都捨去了他們的身體,是故一切凡人亦必如此。
◎無論你到何處,都無法找到一個死亡不能進入的地方;無論是地下、天空、海底或深山。
◎看到每個已經出生或將要出生的人,都必捨棄此身而去,智者會戒懼,依教修行,過清淨生活。
◎看到年老和痛苦,又看到死亡時心識離去,堅強的人捨棄牢獄般的家,那是凡人所喜愛而無法捨棄的。
◎連華麗的皇家馬車也會毀壞;同樣地,身體也將衰老,神聖的真理(之身)是神聖的,最殊勝的人能了悟它而永不衰老。
◎「老」,你是個可怕的獃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壞的,你徹底將俊美的身體毀了☆。
◎那些已經活到百歲的人也必將死去,他們或變得很老,或病了,最後終被死亡吞噬。
◎直去不復返,隨著日夜的消逝而毀壞,還帶著生和死的痛苦:那就像沸水中的魚一樣。
◎不論吾人坐或動,此生皆無法回轉,就像一條強大的河流不斷地向前流去,不捨晝夜。
◎如淺水中的魚,隨著日夜的消逝。此生是如此短暫——那裡有什麼可樂的呢?
◎因為生命的終結是死亡,屆時此身徹底老朽,那是個行將粉碎的病屋,一團毀滅中的血塊。
◎啊!絕無法避免☆!此身將空空地毫無知覺地被拋棄在火葬場中!
◎捨棄此身是正確的,它充滿痛苦,經常有病,受老、死的折磨,而且常流出骯髒不淨之物。
◎用這個經常生病、行將毀壞的骨血的皮袋,去求取無比的成就、安樂與和平。
◎當幼稚的人這樣想:「明年夏天或明年春天或冬天來臨時,我要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們沒有看到障礙。
◎猶如洪水襲捲一座城鎮一般,死亡會很快地到來,並帶走人們仍深愛執著的家庭與財物。
◎當你死亡時,你的兒女不能保護你,你的雙親和朋友亦皆不能,那時你將無處躲避。
◎「這件事完成後,我要做那件,那件事完成後,我還要再做這件。」老、病和死把作這些計畫的人吞噬、消滅。
◎是故經常以「定」為樂,住於「等持」,努力精進,看向生死的終結,徹底粉碎魔軍。噢!比丘們!如此實行超越生與死。
△△△△△▽▽▽▽▽註釋:
☆有一次,佛陀坐在屋外陽光下,一位比丘對佛陀身相的圓滿,感到十分羨慕,於是佛陀說了這個句子。
☆意為無人能阻止其發生。
◇◇◇◇◇◇◇◇◇◇◇◇◇◇◇◇◇◇◇◇◇◇◇◇◇◇◇◇◇◇◇◇◇◇◇◇◇◇◇◇◇◇◇◇◇◇◇◇◇◇
      貳、慾望品
◎慾望是從(錯誤的)意識生起,應知這些意識心乃是慾望之根而避免之,於是慾望就不會生起。
◎從一切慾望生起悲傷,從一切慾望產生恐懼☆,若將一切慾望捨棄,則即無恐懼亦無悲傷。
◎從一切享樂生起悲傷,從一切享樂產生恐懼,若將一切享樂捨棄,則即無恐懼亦無悲傷。
◎慾望和喜愛成熟為痛苦,就像甜味變成了苦味一樣,又好像一支火炬,愚者持著不將它拋棄而終於燒到手了一樣。
◎上人們說:「用繩索、木材或鐵製成的鐐銬,都比不上對青年男女和寶石耳環的愛執所形成的桎梏。」
◎語云:「雖然慾望的束縛很鬆,但卻很難全然脫離它們。」,堅定者藐視慾望之樂,將它們全部斷除並迅速脫離。
◎其實這個世界的林林總總(萬事萬物)並沒有什麼可愛的,感覺它好像很可愛是出於吾人內心的愛渴;堅定者降服渴望,因為花花世界依然如故。
◎語云:「並沒有恆久的人類慾望,所慾的一切皆是無常的,是故為了不再受生,應在心中將它們全部降服並追尋無死。」
◎語云:一個「向上升的人」☆對任何可慾之物皆毫無愛執,不渴望而不染污☆(任何東西),擁有一顆無錯誤的心和回憶。
◎智者就好像一位銀匠,逐步逐步地將心淨化,一直精煉到將最微細的不純淨物亦淨除為止。
◎猶如鞋匠先將皮革整治,然後做成鞋子,若將一切慾望統統捨棄,則可獲得完美的喜悅。
◎若你想求得一切的喜悅,那麼就應將所有的慾望完全拋棄,若將一切慾望統統拋棄了,便獲得最殊勝的大樂。
◎只要你還追隨慾望,則永無滿足之日,以智慧倒轉慾望的人,獲得滿足。
◎是故慾望使「滿足」無法達到,而智慧卻帶來滿足,知足的智者,不會受貪欲的擺佈。
◎啊!渴望愛慾的人,貪著於非法的行為,以為生命可以常保,不能觀察生死的無常,他們無法識得未來的劇變。
◎卑鄙的人被慾樂所降服而不想超越,自眨人格,對慾望的貪求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
◎縱使下一場量如卡薩巴那註四的金雨,貪婪的人仍然不會滿足,智者則深知即便是極微小的慾望都必帶來很大的傷害。
◎諸佛與諸聲聞即使是對天人所愛樂之物亦毫無興趣,愛渴的終結帶來喜悅。
◎他們明白縱使一堆大如雪山的黃金也不能令一個人滿足,是故他們如法修行。
◎知道這個苦因的人,絕不會對慾望感興趣,見到一切世界中的種種苦因,他們堅毅地修行,將之完全平定。
△△△△△▽▽▽▽▽註釋:
☆因為失去了所慾之物產生痛苦,而喪失了已得之物生起恐懼故。
☆通常「向上升的人」是指第三「不還果」的聖者,在此似指四果「阿羅漢」較為妥當。
☆「染污」是「漏」的意思,猶如一個開著的孔洞滴漏出去。是故戒德不好的沙門無法控制其諸識之門,於是他或她們的識(Consciousness)便會漏出去並染污了可慾之物。
☆十六瑪夏(Marshas)重量的金或銀。
◇◇◇◇◇◇◇◇◇◇◇◇◇◇◇◇◇◇◇◇◇◇◇◇◇◇◇◇◇◇◇◇◇◇◇◇◇◇◇◇◇◇◇◇◇◇◇◇◇◇
      參、愛渴品
◎徹底被(錯誤的)意識心降伏之後,人們生起不可壓制的執取,並視(對象)為清淨;執取的對象增加,他們乃落入其羅網中。
◎那些以將錯誤的意識心平定下來為樂的人,經常觀念頭不淨(醜),來將束縛鬆脫,徹底拋棄愛渴。
◎所有陷入黑暗慾網的人,被愛渴所覆蓋,失去警覺而陷入羅網,就像沸水中的魚一樣。
◎當人們失去警覺時,貪愛會像蔓藤般地生長。他們將追隨老與死,猶如未斷奶的牛犢求索母牛的奶一樣。
◎那些懷毒、愛執對象(客體),並渴望心理快樂的人,將不斷地徘徊在生死輪迴中,猶如果園裡的猴子尋逐於水果。
◎那些經常喜歡慾樂的人,將更接近生和老。他們受自己貪愛的驅使,猶如落入陷井中掙扎的兔子一樣。
◎被愛渴之「結」束縛的人會對真實或非真實的事物產生執著,幼稚的人喜歡結使☆的滋味,將一再地遭遇痛苦。
◎沒有成就和大樂的人從事著「魔」的工作,將追隨他們的老和死,猶如幼小的牛犢求索母奶一般。
◎經由此(教法),將「渴望」拋棄,並從貪愛真實或非真實的事物中解脫後,凌駕於一切諸「有」(existences)的比丘們達於無餘涅槃。
◎世人受此「性慾」的控制,如此難將它捨棄,於是痛苦增加猶如雨後的雜草。
◎將這個世人極難捨棄的「性慾」捨棄之後,痛苦便停止了,猶如盛開蓮花上的露珠。☆
◎是故你們來此的人應該歡喜,猶如清除烏沙(ushir)植物周圍的雜草一般,將所有的愛渴連根拔除。
◎因為和貪愛為友的人,將常久地徘徊(於世間);徹底將貪愛根除,則不再有痛苦和恐懼。
◎他們一再地受生,他們一再地入胎,先在這兒,然後又在別處待一陣子,眾生們就這樣來來往往地漂泊下去。
◎將那難捨的貪愛捨去,並經由此(教法)將其種子而消滅,沒有愛渴的人,不再進入生死輛迴矣!
◎切莫浪費了生而為人或天人的機會,蓋人生是慾渴的奴隸,應把握此人、天之身超越物慾。
◎那些生於地獄中的人,悔恨他們浪擲了寶貴的人、天之身。是故除非吾人已將對物慾的渴望徹底淨化,否則連續不斷生起的痛苦是絕不會完全停止的。對物慾的渴望,
 便是生命之海的因(惡)果的根本,和散佈出一個蔓藤之網的折磨者。
◎一顆樹如果被砍斷了,但未連根拔除,是會再生的。同樣地,若不將煩惱的愛渴徹底根除,不斷生起的痛苦是不會被驅除的。
◎猶如強盜使用自己所製造的武器來謀殺自己,由內生起的愛渴就是自我的奪命者。
◎是故了解了會帶來痛苦的貪愛之過患後,把它拋棄!爾後便不會再有「執取」☆,於是行者在一切事物中便是一位自覺的比丘。☆
△△△△△▽▽▽▽▽註釋:
☆終使:結使是譬喻煩惱的意思(遍存於三界中),隨逐繫縛義。如世上的警察,隨逐罪犯,得便繫縛也。煩惱亦然,久隨行人,將行人繫縛於三有中,不得出離。
 又結使有四種:慾使、有使、見使、無明使。
☆蓋露珠只是浮立在蓮花上,而未穿入花心,也沒有滲入花瓣。蓮花是指心。
☆是十二因緣的第九支「取」。
☆本經中「比丘」通常與「阿羅漢」同義。藏文此字的意思是「到處漫遊的人」,而非「在家者」。
 因此他們通常是一位漫遊的宗教行者。
◇◇◇◇◇◇◇◇◇◇◇◇◇◇◇◇◇◇◇◇◇◇◇◇◇◇◇◇◇◇◇◇◇◇◇◇◇◇◇◇◇◇◇◇◇◇◇◇◇◇
      肆、謹慎品
◎謹慎是不朽之基,疏忽則是死亡之本,能謹慎,死亡不會發生,若疏忽則死亡常隨。
◎他們了解了這個差別後,所有的智者皆謹慎,保持謹慎所獲得的大樂便是卓越的人的喜悅。
◎經常觀照這個,而降服另一邊,堅定者獲得大安樂、威力和無比的涅槃。
◎當智者以具謹慎推翻了疏忽後,他們達於智慧的殿堂,脫離痛苦,仁慈而堅定,從高高的山頂上縱覽地上幼稚的人們。
◎以精進(努力)與謹慎、清淨的戒德和寧靜智者們,成為不被巨流沖毀的小島☆。
◎那些謹慎、堅毅、具不忘念、善行、有深思關懷的事業、清淨的誓言和宗教生活方式的人們名譽遠播。
◎特別留意「超越的心」,修煉一切王者☆應具備的基礎,涅槃是那些經常不忘記平和的人的保護。
◎切莫學習低等的宗教,與疏忽為友,切莫歡喜不正見。不要增加世間的知見(Do not increase the world)。
◎不論一個人多麼崇高或渺小,若他擁有完美的世間見☆,在未來一千生中,都將不會轉生入下界。
◎幼稚的眾生是疏忽的,自我毀滅的。智者則是謹慎的,猶如商人保護他們的貨物。
◎那些不疏忽的人,不增長對慾望的愛渴,經常慎思,能夠達到「染污的終止」。
◎「染污的終止」尚未達到之前,切不可疏忽,猶如「母獸」之於獅子,所有疏忽的人皆被殺死☆。
◎四件事將困擾與他人配偶私奔的疏忽放逸者:一、他們沒有功德、二、不得安眠,三、被人蔑視,四、下地獄。他們做錯了,沒有功德,憂心與恐懼伴著少許的喜樂,
 然後被國王判處死刑,他們被吊死並在活地獄中燒煮。
◎一切希求自身安樂的人,皆應依照以上的教法(謹慎)行持,堅定者不會像幼稚的人所駕的馬車一樣漫遊而去。
◎譬如,幼稚的人駕駛的馬車駛離寬坦的大道,至於凹凸不平的路上,輪軸因而折斷,於是悲劇發生。同樣地,幼稚的人捨棄正法行於邪事,將落入死亡的掌握,猶如車軸破裂而粉碎。
◎對疏忽抱著信心的人,染污會增加,捨棄應該做的而去做不該做的。染污增加的人將更遠離「無染」。
◎念覺於「身性」☆(body nature)的人常行正行,不斷地做著這件事,而避免不該做的事,保持覺照和念處,會將一切的染污了結。已經了結染污的人必獲「無染」,
 那些說而不行的人,並未持有神聖正法。
◎留心教法的人,將他們所聽到的一點點教法付諸實行,便是持著神聖的正法。
◎雖然他們滿口說著真埋,放逸者並未依照他們自己的說教去實行,猶如牧羊人數著別人的羊一樣,就不能積聚宗教行持的善德。
◎雖然他們只能說一點點真理,那些實修教法並拋棄憎恨、慾望和愚癡的人,必成就宗教行持的善德。
◎經常歌頌謹慎而批評疏忽(放逸),在諸天人中「謹慎」,比一百種供養更為重要。
◎不論他們是否做此工作☆,智者皆歌讚「謹慎」,有智慧和慎重的人輕易地成就兩種目標。
◎這樣做,他們實現了今生的目標,也實現了未來多生的目標,是謂「智者」。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疏忽)的比丘們,將自己從諸下界中拔出,猶如大象出於汙泥。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的比丘們,      將一切的錯誤抖脫,猶如大風吹落樹葉。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的比丘們,      淨化粗細兩種煩惱,猶如大火焚燒。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的比丘們,  逐漸地脫離每一種煩惱,親嘗解脫自在。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的比丘們,將諸業行平定,並證悟平和的每一狀態☆。
◎樂於「謹慎」而懼怕放逸的比丘們不曾退墮,因為他們已接近涅槃☆。
◎精進且謹慎的人,做宗教工作(行善),經由他們的宗教工作,獲致今生和來生的歡樂。
◎因為平和的獲致,有賴於磨鍊,要熱誠要努力!每個人皆應了知「忘念」、「放逸」(疏忽)、「不精進」、「不守誓言」、「貪睡」、「散亂心」、「怠惰」對修行是危險的,
 並且莫將「念住」浪擲。
◎保持純淨的道德,以謹慎為樂,比丘們!安住於全知的等持中,好好地照顧你們的心。
◎急求方便,出離生死,謹遵佛陀的法教實修,猶如大象踏毀囚禁牠的泥屋,徹底消滅死軍☆。
◎凡在此以靜定為宗旨的宗教中,謹慎修持的人,能拋棄生死輪迴並令苦痛止息。
△△△△△▽▽▽▽▽註釋:
☆此偈是教導五力,前四者「進」、「念」、「定」、「慧」,是第五者「信」之因。此「信」德猶如巨流中的一個島石、不會被沖毀。
☆王者是阿羅漢的意思。
☆世間一切有德之人的共同見,即是品德。
☆此「母獸」可能是一種真實的鳥獸,也可能是想像寓言性的。據說它會跟隨獅子並以舌頭舐牠,獅子感覺很舒服,因而入睡,此時「母獸」便將獅眼啄出。
☆「身性」是指四種念處(mindfulness or remembrance)的對象,即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成。
☆成為一位阿羅漢的工作。
☆是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個狀態。
☆以上六偈是指出佛道與其他外道(非佛道)的差別,外道之法不能對治導生於色界和無色界的各種粗細煩惱,所以外道的成就總是限於輪迴之中,故仍然會退墮。
☆死軍是指一切煩惱。
◇◇◇◇◇◇◇◇◇◇◇◇◇◇◇◇◇◇◇◇◇◇◇◇◇◇◇◇◇◇◇◇◇◇◇◇◇◇◇◇◇◇◇◇◇◇◇◇◇◇
      伍、美麗品
◎從一切美麗生起痛苦,從一切美麗生起恐懼,當美麗被拋棄之後,便不再有痛苦和恐懼。
◎從漂亮生起痛苦,從漂亮生起恐懼,當所有的漂亮改變時,失望和沮喪生起。
◎每一種世間的痛苦,每一種難忍的哀傷,皆依美麗而生,當美麗被拋棄之後,它們便不再生起矣!
◎在此世間若能將美麗捨去,則該地必有樂無苦。所以一切尋求脫離塵埃和痛苦的人絕不在乎美醜。
◎失去美麗帶來痛苦,正如醜陋出現時一樣,是故莫將自己涉入美醜中。
◎喪失俊美,變成醜陋,對那些逐漸衰老的人而言,實在是難忍的悲哀。
◎一位俊美的人若去世,給親朋好反帶來的哀傷甚長久,與俊美別離帶來苦難。
◎當吾人不再在乎美醜時,便不受它們的束縛了,是故不要以「漂亮」為事,「美」有染污性。
◎那些放棄了他們的目標而耽著於美麗的人,甚所做所為並不能帶來喜悅,他們所做的只會帶來痛苦,卻指望會獲得快樂。
◎迷惑於美麗形貌之樂的人,做錯了!他們將從人或天的狀態墮落下去,並屈服於老和死的威力之下。
◎不放逸的行者日夜不斷地捨棄美麗的形貌,拋棄那難捨的魔食☆,並將錯誤之根徹底拔出。
◎以醜為美,以不好為好,以苦為樂,這樣放逸的人就給毀了。
◎假如一個人關心自己但是做錯了,便不能輕易地獲得快樂,是故不要去追求美麗。
◎假如一個人關心他自己,並且做得對,便能輕易地獲得安樂,是故不要走錯誤的路。
◎如同偏遠地方的住民以壕溝來保護目己,一個自愛的人而應小心地守護自心。
◎一個不放逸的人是有智慧的,在一切三時中都猶如哨兵一樣小心地守護著自己的心。
◎如同偏遠地方的住民內內外外地保護著自己,同樣地你也應這樣保護自己,莫浪擲此珍貴人身。
◎否則除了要轉生入地獄之外,生命被浪擲了,內心會深感懊悔。
◎細心尋遍四方,似乎無人比我更俊美,當知別人對他們自己而有同感,愛他們自己,是故不要傷害他人。
◎因為每個人皆視自己的生命為極珍貴,並懼怕喪失它(死亡),想想自己是多麼珍惜自己的生命,是故不可打殺眾生。
◎諸天皆極讚美擁有善德的人,在天上無人藐視他們,他們將升天受樂。
◎譬如某人遠至他方,經過很長的時日平安歸來,親朋好友皆極歡喜。同樣地,修福德的人在由此生轉入下一生時,也會受到有福德之人的歡迎,猶如迎接其親友一般。
◎是故應為來世積聚功德,在來世功德才是每個眾生的根基☆。
◎修習正法(慈悲)、完美的道德、明智、知恥和誠實的言語,老實地做自己的工作並令他人歡喜。
◎我踏實地達成自己的目標,其他的眾生便能獲得安樂,今生受讚譽,來世生善道。
◎當惡行被制止後,善良的人感到歡喜,然而教導惡人道德和內在的修省,反令他們感到不悅。
◎所以善人和惡人在他們死亡時便分道而去了,惡人下地獄,善人往生上界。
△△△△△▽▽▽▽▽註釋:
☆魔食:誰有慾望,誰就有死亡;誰有食物,兀鷹就降臨至誰。
☆根基是指一種善巧之因,也就是功德。相反地,如殺生獻供就是不善巧之因,不是獲得喜悅之因。
◇◇◇◇◇◇◇◇◇◇◇◇◇◇◇◇◇◇◇◇◇◇◇◇◇◇◇◇◇◇◇◇◇◇◇◇◇◇◇◇◇◇◇◇◇◇◇◇◇◇
      陸、戒德品
◎願求美譽、財富和轉生上界三種喜悅的智者應護持戒德。
◎有智慧的人也看到了「卓越者」的根本☆就是護持戒德,那是知見一切和淨定此世間的根本。
◎由戒德獲得喜悅,沒有生理的痛苦,夜晚得安眠,醒時心喜悅☆。
◎仁慈而有德,所行具功德,智者於今生和來世都能獲得喜悅。
◎戒德縱在晚年亦是美德,具有信德甚妙好,智慧是人類之寶,盜賊難偷人品德。
◎比丘們安住於戒德中,制其六根,食知節量,並保持清醒,絕對不會墮落。經由日夜不懈的努力,他們將更接近涅槃。
◎具戒德的比丘們,精進地修持心、智的禪修,他們將達到「痛苦的止熄」。
◎是故應經常保有每一種念處、覺照,守護戒德與定並修習智慧。
◎精修戒定慧的行者,達於極純淨的境地,不再有痛苦,他們了結了未來的生死,解脫了執著的束縛。拋棄此身,他們以智慧超越了魔域並如太陽般地放射著光芒☆。
◎放逸地對內、外謂物懷有自信的比丘們,對於戒、定和慧不會修習圓滿。
◎晴空不會下雨,雨是從烏雲落下來的。是故將烏雲清除,爾後便不會再下雨了☆。
◎同樣地,應經常護持所受的戒律,並迅速地將通往解脫的大道淨化。
◎花朵、線香、藥草和旃檀的香昧,若無微風就不會移動,然而聖者之香不依賴風力散佈,聖者之香遍一切處。
◎戒德的芬郁超越以下所有的香氣:線香、旃檀、沒(末)藥和藍色睡蓮。
◎旃檀和線香的芬芳只在一處,而具戒德者的芬郁不但散佈於此並傳入天界。
◎是故應不放逸以求純潔無瑕的戒德,當完美的智慧令行者解脫時,魔道則不復存任矣!
◎這是通往喜悅之道,是淨化之道,應精進地實修並拋棄魔的束縛。
△△△△△▽▽▽▽▽註釋:
☆這個偈子是佛陀在一個發露懺悔儀式中說的,當時有一位比丘因錯誤被指出而感到不悅。智者不應該對自己的錯誤被發露或被教以如何禪修而感到不快。
☆此偈是說明戒德能帶來解脫。持守戒德就不會有被處罰的生理痛苦,也不會有憂慮不安的心理痛苦,是故持守戒德即是滿足之道。
☆一位拜日者問佛陀:「在一切世界中誰比太陽更光亮?」於是佛陀以這個偈子回答他。
☆此偈也是對拜日者所說。
◇◇◇◇◇◇◇◇◇◇◇◇◇◇◇◇◇◇◇◇◇◇◇◇◇◇◇◇◇◇◇◇◇◇◇◇◇◇◇◇◇◇◇◇◇◇◇◇◇◇
      柒、善行品
◎保持身善行,拋棄身惡行,小心地守護身行而不犯錯,於是身體就被調伏了。
◎保持語善行,拋棄語惡行,小心地守護言語而不犯錯,於是言語就被調伏了。
◎持持心善行,拋棄心惡行,小心地守護心行而不犯錯,於是心意就被調伏了。
◎拋棄惡身行,拋棄惡語行,拋棄惡意行,拋棄一切惡行。
◎身行善德不論大小,語行善德、意行善德,並貝四無量心☆。若身語意皆行善德,於此生及未來生中,皆能獲得喜悅。
◎因為大力者☆的身業經常是調伏的,他們絕不會做傷害眾生的事,他們已達到無苦不朽之地。
◎因為大力者的言語經常是調伏的,他們絕不會做傷害眾生的事,他們已達到無苦不朽之地。
◎因為大力者的心意經常是調伏的,他們絕不會做傷害眾生的事,他們已達到無苦不朽之地。
◎因為堅定者☆調伏其身、調伏其語並調伏其心,因為他們保有完全的自主,是故達於無苦不朽之地。
◎身調伏甚美好,語、心調伏亦復如是,一切皆應如是調伏。一位完全調伏自主的人,將解脫一切痛苦。
◎守護言語、控制心意,身不行無德之事,若能修習此三者,你已行於聖者歌頌之大道。
△△△△△▽▽▽▽▽註釋:
☆四無量心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和捨無量。
☆大力者是指佛陀。
☆堅定者是指有智慧的凡人。
◇◇◇◇◇◇◇◇◇◇◇◇◇◇◇◇◇◇◇◇◇◇◇◇◇◇◇◇◇◇◇◇◇◇◇◇◇◇◇◇◇◇◇◇◇◇◇◇◇◇
      捌、言語品
◎一件事未曾發生,卻說它發生過的人,以及一切說謊的人,來世都會下地獄,因為他們都具有墮落的品格。
◎邪惡的言語出自眾生的口中,變成一把言辭的利斧,這些眾生就用它來傷害自己。
◎讚美那些應該被蔑視的,責難那些應該被讚美的,用他們的嘴巴去製造糾紛,喜弄口舌是非的人不會快樂。
◎因賭博輸錢形成的口舌,只在此造成一個小糾紛,但是一個誹謗如來的人,其後受罪,億佛難救。
◎因為心和語都是至尊的,輕蔑他人會墮入寒地獄四百一十億年之久,名為皰地獄和裂皰地獄。
◎以邪心去污辱沒有過失的人,只是自殺並增加自己的地獄苦而已,無過失的大力者是安忍的,他們甚至絲毫不覺受擾。
◎那些眾生因邪信而起憤怒,捨棄了尊貴的阿羅漢、法教和修行生活,就像竹子開花結子一樣被自己的果實所毀。
◎說話時,只說好話,不說邪惡之語,說好話遠比說會帶來痛苦的惡言為佳。
◎說邪惡言語的幼稚者被自己的言語束縛,卓越之士不說這類言語,蓋一旦說出,會失去另一次好的轉生。
◎比丘的言語是調伏自制的、精確的而且沒有驕慢。
◎任何說法的人皆應令人歡喜地說。卓越者的言語:一,具足辯才。二,愉悅而不苛刻。三,真實無偽。四,所言乃正法而非粗俗平庸之語。
◎應該以卓越的辯才說既不會給自己帶來痛苦也不會傷害他人的言語。
◎應該只說愉悅的言語,為聽者帶來喜悅,令聽者如沐春風,並且不會產生錯誤。
◎真實的言語是天之甘露,因為真實的言語導致卓越,那基於正法和事實的言語,聖者們稱之為「真理」。
◎一切言語中最最殊勝的是佛陀所說「消除一切痛苦的言語」——超越一切煩惱的真實語。
◇◇◇◇◇◇◇◇◇◇◇◇◇◇◇◇◇◇◇◇◇◇◇◇◇◇◇◇◇◇◇◇◇◇◇◇◇◇◇◇◇◇◇◇◇◇◇◇◇◇
      玖、行為品
◎違越了那關鍵性一法的人,已捨後世功勳善本,那便是打妄語(說謊),打妄語的人將無惡不涉,無痛不遭。
◎寧吃熔鐵丸,也不要如偽君子一樣以破戒之身吃人供養。
◎若你懼怕悲痛,若你不喜憂苦,那麼就不要秘密地或公開地做惡人做的事。
◎若你做了錯事,或與此惡事有關,而企圖逃走以隱瞞事實,那是沒有用的,絕對逃不掉的。不論是躲到大海、天空或深山的巖洞裡,你所做的一切都會跟隨著你。
◎若發現他人行惡,千萬不要跟著學,你所做的惡事會跟隨著你。
◎極兇暴的行為、欺詐和大秤小斗,傷害其他有情或教唆他人去做,這些行為的果報會把做者推下懸崖。
◎不論善行或惡行,任何行為一旦做了,其力量皆不會喪失,果報也會相符地生起。
◎幼稚的人常會對自己不經意的惡行這樣說:「沒有果報的。」由於錯誤行為導致輪迴的人,將在未來生中瞭解此事。
◎無知的人不知道他們所做的每一件惡事,都會在適當的時候帶來如火燒般的苦果。
◎那是你自己的行為在未來帶來如灼燃般的痛苦。
◎沒有智慧的幼稚者對待自己猶如敵人一樣,他們做著會帶來苦果的種種惡事。
◎最好要避免未來會成熟為痛苦和哭泣的行為。
◎寧做不會造成悲苦的行為,並於未來成熟為心靈的安詳和喜悅。
◎為了求取個人的歡樂,一個人在笑聲中所做的錯事,會在將來讓他以淚水體嘗它的苦果。
◎猶如牛奶變為凝乳,一件惡行並不會立刻造成變化,好比灰底的餘燼,它會燒傷幼稚的人。
◎錯誤行為的果報並不一定會像刀劍割傷那樣快速。由於錯誤行為導致輪迴的人,未來將證實其果報。
◎由於錯誤行為而輪迴的人,將於未來生中親嘗他們過去每一項錯誤行為的痛苦果報。
◎猶如鐵塊生鏽將自身腐蝕。同樣的,由於自己無知的行為,將淪入惡道。
◇◇◇◇◇◇◇◇◇◇◇◇◇◇◇◇◇◇◇◇◇◇◇◇◇◇◇◇◇◇◇◇◇◇◇◇◇◇◇◇◇◇◇◇◇◇◇◇◇◇
      拾、信德品
◎聖賢們讚嘆信德、慚恥、戒德和慈善 他們說:「這些美德令人生入天界。」
◎慳吝的人不會生天,因為幼稚愚癡故 他們也不讚美慈善;信施樂善的堅定者,後世將得安樂。
◎語云:「一切滋味中最上者莫過真理,依智慧過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信德是人性無價之寶,心念正法得安樂。」
◎智者深信三寶和導致涅槃的阿羅漢正法,並以至誠仔細聆聽,會得智慧,解脫纏縛。
◎由謹慎超越大海,由信德超越河流,由精進消滅憂苦,由智慧獲究竟清淨。
◎與信德為友、依智慧而行的比丘們熱切地希求涅槃,必能斬斷一切纏縛。
◎以信心、戒德和智慧拋棄一切錯誤的智者,是具有最完美的信德者。
◎具足信德、完美的戒德、慈善而不吝嗇的人,不論他們走到那裡,都會獲得供養。
◎智者以信德和智慧作為他們生命的保障,這是最好的財富。其他的財富都算不得什麼。
◎希求卓越思想的人,歡喜聆聽法教;已解脫貪婪污染的人是「具信德者」。
◎應以信德之道為食,於是盜賊無法偷竊,修行者以此為樂,於親近有智慧的修行人時總覺歡喜無量。
◎布施者出於信德,以飲食供養他人;對於布施心感厭煩的人,不論日夜,內心都不能獲得安定。
◎切斷嫉妒猶如砍斷塔拉樹(tala tree)芽一般的人,不論日夜內心皆獲安定。
◎不要依賴無信德的人,他們猶如乾枯的泉水,縱使能冒出一點水泡,也帶著腐滯的臭味。
◎智者依靠有信德的人,就好比求水的人,找到了一個又深又清澈的大湖一樣,寧靜無波。
◎勝利者的光輝照向何處,並非出於「愛」或「不愛」,他教導具信德者,而捨棄無信之人。
◇◇◇◇◇◇◇◇◇◇◇◇◇◇◇◇◇◇◇◇◇◇◇◇◇◇◇◇◇◇◇◇◇◇◇◇◇◇◇◇◇◇◇◇◇◇◇◇◇◇
    拾壹、沙門品
◎真實的婆羅門徹底捨棄慾望,他們以精進力切斷了生死之流;若不能徹底捨棄慾望,就不能達到「勝利者」的境地。
◎不精勤的修行者,於未來仍會聚集塵勞,是故應執意勇健,不懷懈倦,堅毅地修持。
◎一切下劣的行為,種種無益的苦行和不完美純淨的行持,言似有益,其實並非。
◎正如同割草時,若不將草抓牢就會傷到手一樣,持戒不牢、違失禁法,將令人墮入地獄。
◎若割草時,能將草抓執牢固,就不會傷到手;同樣地,堅固地,守護所受持的戒律,能令沙門超越憂苦。
◎對於心智薄弱常感懊惱的人而言,他們不瞭解宗教行持的內涵,要超越和安忍就很困難,於是很多煩惱便會生起。
◎若不經常懺悔,並將奴役自心的錯誤意識除去,怎能如法修持呢?
◎心著俗累的出家比丘追念家業,違失戒律,執著於無比的苦難,只是再畜積轉生三有的悲哀而已。
◎有一些身披袈裟的人,並未嚴持清淨戒律,惡人喜(教)邪惡之法,將墮入惡道。
◎那些內心邪曲,毫無戒德的人,猶如葛藤纏縛的莎拉樹(sale trrr),他們對待自己猶如敵人一樣。
◎並不是因為某人年高髮白,就認他為長老,人沒有精力了,只是衰老而已。
◎淨修梵行,捐棄一切惡法的有德者,已離於當來諸「有」,是謂長老。
◎外形雖似沙門,但不修梵行,內無戒德的人,只是禿頭的騙子罷了。一個追逐慾望的愚人,怎能如法修行呢呢?☆
◎外形雖似沙門,但不修梵行,內無戒德的人,只是禿頭的騙子而已。智者了知捨盡一切諸弊惡法的人是謂修行者。
◎外形雖似沙門,但不修梵行,內無戒德的人,只是禿頭的騙子而已。能淨除一切粗細心垢並捐棄一切惡法的人才是真正的修道人。
◎婆羅門離於諸惡法,持戒清淨,徹底解脫了「自我」(Self)的污垢,這樣的人稱為「沙門」。
△△△△△▽▽▽▽▽註釋:
☆昔時釋尊為無量賢聖弟子圍繞,於摩竭陀國羅閱祇城,結夏安居九十日,名聲普聞,人民倍懷敬仰,供養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等無令乏少。當時有許多貧窮在家人,衣食不濟,
 無法生存,見諸比丘受供自然,乃各自或相率出家,但他們並不能纂修法教、誦經、習律、坐禪等,只是天天談論些不重要的事,受人信施而已。以下諸偈皆對他們而說。
◇◇◇◇◇◇◇◇◇◇◇◇◇◇◇◇◇◇◇◇◇◇◇◇◇◇◇◇◇◇◇◇◇◇◇◇◇◇◇◇◇◇◇◇◇◇◇◇◇◇
      拾貳、正道品
◎當智慧觀見聖者的四諦時,於此正道徹底了悟,對諸「有」的愛渴便完全斷除了。
◎正如同一陣雨把被風吹起的塵土淨化,同樣地,當智慧照見時,意識心就被平定了。
◎最殊勝的世間智慧,是一個必定能帶來正道的智慧的智慧☆,那是能令生死永盡的勝善了悟。
◎一切真理中最勝者,是此四聖諦; 一切正道中最勝者,是此八正道;一切有情中最勝者,是具智慧見者;一切法教中最勝者,是捨棄慾望。
◎當智慧照見一切諸「行」悉皆無常時,心便離苦,「道」獲清淨。
◎當智慧照見一切諸「行」本質皆空時,心便離苦,「道」獲清淨。
◎當智慧照見一切諸「行」悉皆無我時,心便離苦,「道」獲清淨。
◎我是如來和導師,我所教導的正道,能斷除無知之苦,汝等必須努力實行。
◎我是如來和導師,我所教導的正道,能去除愛渴之苦,汝等必須努力實行。
◎除了淨化這個(錯誤的)「我」見之外,並沒有其他正道。應好好地安住於正定中,拋棄魔的限囿。
◎此真實超越的惟一正道,猶如天鵝降落於湖泊時的穩定飛行,是佛陀在「等持」中了悟的,並不斷地向大眾解說。他是了悟生死已盡的人,他是救渡者,出於慈悲傳授此正道,
 令諸有情已渡、將渡、正渡至彼岸。
◎「知一切者」為究竟的平和與清淨故,而傳授此道,結束了生死的輪轉,他於一切眾生界、器世界無不徹底明瞭。
◎正如恆河的流水逝去並匯入海中。同樣地,大智者所傳授的法教能令行者趨入無死之涅槃大海。
◎我至誠地向世尊頂禮,他已超越諸「有」,他是天、人的導師和皈依處,出於對一切有情的慈憫,轉動了當時世間尚未曾聽聞的法輪。
◎慎護三善念、消除三惡念☆。猶如甘霖灑淨塵埃,淨化粗細諸念。心念淨化後,無上覺悟☆的喜悅便親嘗了。
◎以三定☆轉化心念,觀修從無執生起的諸無量心。智者降伏魔怨,並以此三定斷除三處☆。
◎由智慧劍、精進力、念處、等持和定,徹見了世間之生滅,了悟了超越一切的解脫。最後的世間徹底明白了,當這個也被捨離後,所達到的境界就稱為「到彼岸」。
◎經由修此真實、卓越、清淨的八正道,喜悅增長,善獲美譽,並得甘露道果。
△△△△△▽▽▽▽▽註釋:
☆預備道的了悟,分為四個層次,最高的稱為「必能帶來見道者」,故稱為最殊勝的世間智慧。
☆三善念是:捨念、慈念和悲念。三惡念則是:慾念、恚念和害念。
☆「無上覺悟」在此是指離於愛渴。
☆三定是:(1)包含粗、細意識心的定。(2)只含微細意識心的定。(3)粗細意識心皆無之定。
☆三處可能是指三惡道或三界。
◇◇◇◇◇◇◇◇◇◇◇◇◇◇◇◇◇◇◇◇◇◇◇◇◇◇◇◇◇◇◇◇◇◇◇◇◇◇◇◇◇◇◇◇◇◇◇◇◇◇
      拾參、名利品
◎猶如母騾懷胎,亦如竹子和芭蕉,被自己的果實摧毀,名利毀壞弱者亦復如是。
◎愚人徹底被名利所毀,其白份☆愈變蒙昧,他的人品也必下墮。
◎懷著以下想法的幼稚者內心貪婪增長——(1)惡人希求財富。(2)比丘希求侍從。(3)貪求一個處所。(4)計求出家或在家眾令他獲得名譽或利養,作如是想:
 「我要他們(出家和在家二眾)都在我的掌握中,聽命於我。」當知,成就涅槃之道和獲得財富、勢利之道大不相同啊!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佛陀的聞法比丘,對名聞利養沒有興趣,如是漸修離於執著。
◎不要追尋任何事物,不要計求他人來讚譽你;應規避其他的生活方式,莫將修道商業化。
◎僅用自己所得之物,莫貪鄰人的財物,比丘若貪求他人的財物,內心不能安定。
◎若欲生活愉悅☆,並如修行人一樣地觀察事物,應如僧伽一般享用自己所得的飲食。
◎若欲生活愉悅,並如修行人一樣地觀察事物,應知足於自己小小的乾淨睡處,如蛇盤於鼠洞中一般。
◎若欲生活愉悅,並如修行人一般地觀察事物,應安於粗衣淡飯,知足於貧乏的生活,並專注於一法☆。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某人持戒修定甚好,但知道內情的人會讚譽他說:「此人純淨過活,而且不怠惰。」
◎「此人一無所知!」愚人甚至會辱罵持有三種無染正知☆,已克服死魔的智者。
◎某些削髮著僧袍的幼稚者,希求美好的飲食、衣服和臥具,他們只是為自己找來更多的敵人而已。
◎雖然食物不能將心淨化,但是為了存活,不可放棄飲食,了知食物可支持生命並保持身體健康,應該托缽乞食。
◎知道了可怕的名聞利養的過患後,欺騙減少,心能放鬆,念處、戒德乃至涅槃得以成就。
◎來自優秀傳承,人們的尊崇與供養,對修行人而言,猶如一種難癒的「隱痛」☆;當知愚人無法抗拒的「名利」就像污泥一樣。
△△△△△▽▽▽▽▽註釋:
☆「白份」(white part)是預備道四個部分的第一個。
☆以下數偈說明一位高貴傳承者具備的四種特質:(1)於簡單的衣袍知足。(2)於簡單的乞得的飲食知足。(3)於簡鄙的睡處知足。(4)做應該做的,斷除應該斷除的。
☆一法是指四念處。
☆即「三明」:諸漏永盡、知所從生、自識宿命。
☆因為接受一位比自己尊貴的人的尊敬與供養有損自己的善德故。
◇◇◇◇◇◇◇◇◇◇◇◇◇◇◇◇◇◇◇◇◇◇◇◇◇◇◇◇◇◇◇◇◇◇◇◇◇◇◇◇◇◇◇◇◇◇◇◇◇◇
      拾肆、怨恨品
◎對沒有過失的人而懷有怨恨的人,於今生和後世將敗壞受苦。
◎怨恨先將自己毀壞,爾後再毀壞他人,猶如鷹和獵鷹用的餌鳥,兩者俱毀。
◎擊人者,人擊之;罵人者,人罵之;怨人者,人怨之;害人者,人而必害之。
◎幼稚者不像真修行人,不能體解正法,仍會對小事起怨嫌,雖然生命如此短促。
◎和解最殊勝,當僧團因惡人(調達)壞亂而將分裂時,智者能以智慧善巧將爭端化解,令僧團復合。同樣地,在世俗,忍怨互敬亦能化解打、殺、偷、盜甚至亡國滅族之患,既明此義,
 汝等沙門何不力行之?
◎在此世界,怨恨終究不能平息怨恨,「忍」才能平息怨恨,法性如是故☆。
◎怨不息怨,無怨方息怨,懷怨會傷害他人,是故智者無懷怨心。。
◎若得良朋善友,同修善道,共遊於世界,超越諸煩惱,樂何如之!
◎設不得良朋善友,共修於聖道,則可獨行無伴,自制三業不犯過錯,猶如國王捨棄他的國土和臣眷☆。
◎設不得良朋善友,共修於聖道,寧獨守善,莫與幼稚愚人為友。
◎莫與幼稚愚人為友,獨善無憂,猶如瑪堂曠野的象王,以安閒之心恆毅獨行☆。
◎象王於象群中最為尊貴☆,六牙備具而自莊嚴☆!牠的心念和我相同,獨善而樂靜。
△△△△△▽▽▽▽▽註釋:
☆猶如黑暗不能照亮黑暗,臭味不能消除臭味一樣。事物的性質如是故。
☆因為智者樂靜,不居鬧亂。昔有國王,鄰國興兵來侵,國王不願因戰鬥造惡,令眾枉死故,雖然臣子一再白王賊寇已逼近,然而國王終不願出兵戰鬥,直至兵臨宮外,時王沐浴更衣,
 自負糧食,出見敵王曰:『吾今此衣食 自求欲隱形 捨位卿為王 且欲求多福 寧處巖石間 麤衣弊惡食 食果數息定 麋鹿共相娛 不以處王位 考掠苦毒病 智者畏後世
             終不造惡緣 觀卿興兵眾 欲來傷害吾 是身為朽器 時殺勿枉眾』敵王聞已,深受感動,乃說偈讚王,撤兵而去。
☆瑪堂是地名。瑪堂曠野有一象王,離群索居,獨遊於曠野,心自思維:得離諸象眾及諸宗親,獨遊於此,何其快哉!過去於象群中時,群象多縱逸,踐踏水草,爾後我方得食,
 今日獨行得清水好草;亦無憂慮。爾時世尊知彼象心之所念。又有拘占鞞比丘,喜好鬥訟,相互毀謗,佛往告誡,比丘聞己,不受佛教,佛知其意不可改,即從座起,
 飛騰虛空十二由旬,還於精舍,於大眾中而說此偈與下偈。
☆象王象群中尊,如來世雄三界獨尊,如來有時也被稱為龍象。
☆象王以六牙自莊嚴,如來以法身功德,種種相好而莊嚴。
◇◇◇◇◇◇◇◇◇◇◇◇◇◇◇◇◇◇◇◇◇◇◇◇◇◇◇◇◇◇◇◇◇◇◇◇◇◇◇◇◇◇◇◇◇◇◇◇◇◇
      拾伍、惟念品
◎如佛所教授,若能善觀出入息直至圓滿,有「法」將逐漸呈現,猶如日、月出於雲霧,照耀整個世間。
◎無誦行、住、坐、臥,身心皆安置妥當 心惟念於出入息,比丘會完成修行諸次第,若能完成此諸次第,縱是死魔亦無法找到此修行人。
◎將心惟志於身,守護六根,常住於等持,會了悟涅槃。
◎若經常將心安住惟念於「身」、「受」、「心」、「法」四處,不執取「我」或「我的」,那麼離於「我與我所」就會生起,比丘於此等持中,能速超越一切物慾。
◎猶如值勤的哨兵☆意不迷誤,晝夜精勤於佛法,以惟念、覺照、等持喜悅和大信心,行者會超越老病死。
◎經常行此「值哨」的工作,有智慧的比丘以惟念和精進,拋棄對一切「出生」的愛結,於此一生便得解脫。
◎注意!汝等修「值哨」行者,眾人皆睡,汝等獨醒,值哨要比睡眠容易☆,因為沒有恐懼故。
◎以堅毅行此值哨之行,日夜不懈,深慕無死,一切染污皆當終結。
◎晝夜常念「佛」者,是已皈依佛,是人得大善利☆。
◎晝夜常念「法」者,是已皈依法,是人得大善利。
◎晝夜常念「僧」者,是已皈依僧,是人得大善利。
◎晝夜常念「佛」者,     是高塔瑪☆(Gautama)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法」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僧」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戒德」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布施」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 「天」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 「身」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惟念「四禪」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 「不傷害有情」者,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不懷怨心」者,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禪修」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晝夜常念  「空」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無相」者,  是高培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無所有」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離執」者,  是高培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其心晝夜常樂「涅槃」者,  是高塔瑪的弟子,因為他已自覺,大大地自覺。
△△△△△▽▽▽▽▽註釋:
☆「值哨」表「恆毅」,它是一切善德的根本。
☆「容易」是說一切善德皆出自恆毅,包括涅槃在內。「恐懼」是指不再有「苦」的恐懼。
☆所謂「大善利」者有四:功德、大喜悅、定、淨。「功德」可帶來美好的來生,「大喜悅」和「定」是此生的安樂,「淨」是染污終結之果。
☆高塔瑪是佛的俗姓,古譯作瞿曇。
◇◇◇◇◇◇◇◇◇◇◇◇◇◇◇◇◇◇◇◇◇◇◇◇◇◇◇◇◇◇◇◇◇◇◇◇◇◇◇◇◇◇◇◇◇◇◇◇◇◇
      拾陸、雜品
◎既然已了知修行的重要,並認識到時間的有限註一,以及修行確實可以達到吾人的目標——了苦。你就應該專一精進,直到成就為止,以禪定和毅力,自成為一座小島。
◎淨化自己所有的染污,猶如銀匠精鍊銀子,不再有過失註二,則生死大患永盡矣!
◎出於錯誤的見解,於不必羞恥的事覺得羞恥,於該羞之事反不覺羞;於不恐懼之事感覺恐懼,於恐懼之事反不覺恐懼,由是邪見,墮入惡道。
◎有些人先犯過錯,不修正法,爾後謹慎不犯,力修正法,則猶如日月出於雲霧。
◎有些人先犯過錯,不修正法,後來謹慎不犯,力修正法,徹底超越對此世間的愛渴。
◎於少壯之年捨家為沙門,勤修佛教,光照世間,猶如日月出於雲霧。
◎於少壯之年捨家為沙門,勤修佛教,徹底超越對世間的愛渴。
◎有些人以前做錯了,後來以善德滅之,猶如日、月出於雲霧。
◎有些人以前做了錯事,後來以善德滅之,勤修佛教,徹底超越對此世間的愛渴。
◎生而不喜,死亦無憂,已見涅槃真諦的堅定者,縱在大痛苦中亦無憂愁。
◎生亦不喜,死亦無憂,已見涅槃真諦的堅定音,光明照耀於其親友中。
◎比丘斷諸黑濁法,習諸白淨法,捨家趨於非家,以歡喜心修習無染執,甚至捨棄了最細微的欲望。
◎行為於各方面皆趨圓滿,心地永遠那麼純淨,比丘發露懺悔清淨,無疵之道清淨。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之禍根乃是貪愛,是故當離貪,施於無貪之人,獲報無有量。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的禍根乃是瞋恚,是故當離瞋,施於無瞋者,獲報無有量。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的禍根乃是愚癡,是故當離癡,施於已離愚癡者,獲報無有量。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的禍根乃是驕慢,是故當離慢,施於已離驕慢者,獲報無有量。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的禍根乃是染執,是故當離執,施於已離染執者,獲報無有量。
◎猶如田園中的雜草,吾人的禍根乃是愛渴,是故當離愛,施於已離愛渴者,獲報無有量。
◎第八識是主是王,若它有染執,就有染執,若它無染,則無染執,有染執的人就是幼稚者。
◎骨架以為城,外塗以血肉,心居於其中;那是一座憎恨、傲慢染執和偽善之城;由動機和所造因生起的痛苦之城;不明此理者,乃陷入其羅網中。
◎一旦了悟了,所有的河流都輕易地超越過去了,非佛弟子無法解脫這一切染著。
◇◇◇◇◇◇◇◇◇◇◇◇◇◇◇◇◇◇◇◇◇◇◇◇◇◇◇◇◇◇◇◇◇◇◇◇◇◇◇◇◇◇◇◇◇◇◇◇◇◇
      拾柒、水品
◎了悟「苦」的人,不喜歡世俗的家;猶如天鵝飛離一塘死水,他們離家超越河流。
◎智者捨離世間,粉碎一切諸魔;奇妙地飛向天空,猶如天鵝飛向太陽。
◎少年時不修梵行,而不積聚世間財富,如今猶如老海鳥一般,守於骯髒無魚的塘邊☆。
◎年輕時不修梵行,又不積聚世間財富,如今捲縮而眠,空憶往事而已。
◎莫輕小惡,以為未來不會有災殃;猶如滴水可逐漸充滿水瓶,如是愚人亦將逐漸充滿罪惡。
◎同樣地,莫輕小善,以為未來不會有福德;猶如滴水而可逐漸充滿水瓶,如是智者而將逐漸充滿福德。
◎一切已將飢髒水塘築堤堵起,並準備越過河流的人,是已擁有渡船的人:船師是智者☆。
◎佛世尊已渡彼岸,波羅門是在乾地上,比丘(於彼岸)洗浴,聲聞則在船中☆。
◎猶如洗衣人以水洗淨,治箭人以火冶直,木匠調治木,智者調伏自己。
◎具信德的智者,猶如深不可測的大海,清淨無波,如是聞法,喜悅充滿。
◎無執猶如虛空,安忍猶如大地,澄靜猶如深泉,智者心地不亂。
△△△△△▽▽▽▽▽註釋:
☆昔佛陀在舍衛國,將侍者阿難入城乞食,見二老人步履蹣跚,形色衰弱,見已世尊便笑,爾時阿難更整衣服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笑必有以,願說其意。」
 爾時世尊便告阿難說:「你看到這兩個衰老的人嗎?假若他們於年少時就努力積財,能成為舍衛國第一豪富,若捨妻子家業出家學道,可成阿羅漢道;若稍後積財方可為全國第二富,
 捨家可證(得)阿那含果;若於中年積財至今日,也能為全國第三富,若出家學道可得斯陀含果,然此二人違前所願,捨本逐末,歌舞戲笑,荒廢一生,如今飢寒勤苦,萬患并至。」
 爾時世尊觀此義而說此偈與下偈。
☆有一次佛陀接受摩揭陀國兩位波羅門之請與諸弟子眾往受供養,事後世尊欲渡恆河離去,波羅門心中念道:「不知如來要以何法渡河?」世尊知彼波羅門心之所念,
 即以神力及諸比丘僧忽然而渡,立於彼岸。此偈、下偈皆與此事有關,有很深的含義。築堤是指「見道」,可引行者至「修道」而超越河流至於涅槃。
☆乾地與慈悲教法有關。
◇◇◇◇◇◇◇◇◇◇◇◇◇◇◇◇◇◇◇◇◇◇◇◇◇◇◇◇◇◇◇◇◇◇◇◇◇◇◇◇◇◇◇◇◇◇◇◇◇◇
      拾捌、花品
◎誰肯克服生與死,超越地獄人天界?誰自善巧說四事,猶如花鬘為眾所愛樂☆?
◎行者能克服生與死,超越地獄人天界;他們能善巧說四事,猶如花鬘為眾所愛樂。
◎恐懼是由森林生起的,是故應將森林砍除,而非砍斷那顆樹,若能將森林和根苗皆斷除,行者能得涅槃☆。
◎然而根苗註三若不能斷除,眾生仍會繼續流轉生死,因為他們的心仍堅執於此,猶如新生的犢子,其心總不離母,求索奶吃!
◎應將這個自我愛著斷除,猶如摘去一朵秋天的蓮花,如此繼續修行,求取佛陀所教導的涅槃。
◎莫將美好的教法變成不會有成果的東西,猶如美麗的花朵,色美但無芳香。
◎比丘入城乞食,應如蜜蜂採花蜜,無損於花的色與香,但取其蜜食而去☆。
◎莫看別人的缺點,管別人應該做或不該做什麼,應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看看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
◎猶如香潔盛開的蓮花,從污穢的糞堆中生起,同樣地盲目愚痴的凡夫可轉化為聲聞乃至具清淨觀慧的圓滿佛陀☆。
◎正如許多花鬘都是由成堆的花朵製成的,是故一切大小善德都應在為人時完成☆。
◎猶如色可拉花在近夏時期凋謝,比丘亦應捐棄憎恨、愛執和愚癡。
◎當人們仍對世間心存渴望時,猶如爭相採摘美麗的花朵,那麼死神將把他們帶走,好比洶湧的洪水襲捲一座睡眠中的城市☆。
◎當人們仍對世間心存渴望時,猶如爭相採摘美麗的花朵,那麼在他們的慾望滿足之前,   死神早將他們控制矣!
◎當人們仍對世間心存渴望時,猶如爭相採摘美麗的花朵,那麼在他們能好好地享受一番之前,死神已將他們控制矣!
◎當人們仍對世間心存渴望時,猶如爭相採摘美麗的花朵,那麼在他們把工作完成之前,   死神已將他們控制矣!
◎了知此身猶如胚器☆,一切現象有如海市蜃樓,那麼此生此地就能切斷這朵開放中的大魔花,不復面見死亡。
◎了知諸蘊猶如胚器, 一切現象有如海市蜃樓,  此生此地便能切斷這朵開放中的大魔花,不復面見死亡。
◎了如此身猶如泡沫☆,一切現象有如海市蜃樓,那麼此生此地就能切斷 此開放中的大魔花,不復面見死亡。
◎了知諸蘊猶如泡沫, 一切現象有如海市蜃樓,那麼此生此地就能切斷 此開放中的大魔花,不復面見死亡。
◎比丘觀五蘊毫無自性,此觀珍貴有如優曇缽(Udampur)花☆,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欲望,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憎恨,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愚癡,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驕慢,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執著,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比丘斷除一切愛渴,猶如將水塘中的花朵連根割斷,於是拋棄了一切未超越之法而超越至彼岸,    猶如老蛇脫去舊皮一般。
△△△△△▽▽▽▽▽註釋:
☆第一偈是一位天神對佛陀提出的問題,第二偈是佛陀的回答。四事是指十二緣生法的四部分解釋,即四聖諦。製作花鬘的人將花朵串起製成美麗的花鬘,為大眾所愛樂;善說法者,敷演玄微,
 廣採眾妙,聽者歡喜無量,亦復如是。
☆昔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時大眾中有一人信心堅固,捨家妻子,出家學道,此時忽然憶起往昔在家中五欲自娛的情形,妻妾貌美,如在目前,
 於是生殖器乃勃起,他自覺十分慚愧,就獨自一人往靜處,以刀將它割斷,竟因流血過多而昏迷過去。爾時世尊便告訴大眾說:「你們看這個愚人,應斷除的不去斷除,
 不應斷除的卻把它斷除,應斷除的是一切結使纏縛,結使纏縛不斷除,卻去斷除那個形相有何用哉!」於是如來說了下面三個偈子。森林就是指結使煩惱。
☆根苗是指愛渴。
☆是說比丘入聚落乞食時,見施食的人,不論是美是醜,身體是香是臭,皆不生分別染著,但取其食而去。不可於美香者即生愛著,於醜臭者即生厭惡也。
☆昔世尊在祇樹給孤獨園,晝夜二六時中,常做觀察,是否有眾生應從佛度者,若應度而未度,則於佛法有大闕減,是謂不可。時世尊以天眼見舍衛城中有一旃陀羅,以為人除糞而過活,
 是應得度者。次日托缽時間到時,世尊便著衣持缽入城乞食,漸漸來到這位旃陀羅的家前,旃陀羅遙見世尊,因自己身份的卑微(旃陀羅是當時印度階級社會中最卑下的階層)深感慚恥,
 便躲避到旁邊的巷子裡,然而世尊卻突然由巷子的另一端迎面而來,旃陀羅再向一塊空地逃避去,因太慌張,裝糞的瓶索斷了,糞穢流溢滿地,再欲走避時,
 如來遙喚道:「我今天特別為你而來,你還要向那裡跑呢?」旃陀羅回答:「我身體非常臭穢,實在不敢親近尊顏,我又早喪父母,五親凋落,沒有妻子,孤獨貧窮,現今為人除糞而過活,
 不知世尊您有何教誡,如此慈悲地和我這個大罪人共相言語。」世尊便告曰:「你隨我來,我要度你為沙門。」旃陀羅答:「我這樣如三惡道眾生的大罪人也可以修道嗎?」
 世尊告曰:「我無數劫以來修無數行以求佛道,正是為了罪苦的人啊!」於是世尊便以神力將他帶至恆河邊沐浴清淨,再帶至衹桓精舍,敕諸比丘將他度為沙門。
 旃陀羅受世尊這般地特殊禮遇,不但沒有一點自大驕慢之想,反自念道:「我出身微寒,如此幸有少許的福德,得沾道味,現今若不努力修道,若再墮落下去,苦會更深劇。」
 於是自己策勵精勤,不久使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羅漢道。
☆一位皇后自己做了一串花鬘供奉給佛陀,佛陀教導她應該把人生變成一串道德的花鬘,這樣不但能令諸佛歡喜,更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一個放蕩的國王和他的許多王妃在恆河畔野餐,王妃們在河邊爭相摘採美麗的花朵,盡情遊戲,後皆疲倦睡著,不久恆河水漲,將她們統統溺斃。
☆身體像坯器,是因為將兩者解剖開來,都找不到一永恆之本質。
☆泡沫只有在有風的時候才能形成,才能保持,所以是說明此身為因緣生法,且無永久自性的甚佳例子。
☆優曇缽花唯有在有佛出現於世間時才會開花。
◇◇◇◇◇◇◇◇◇◇◇◇◇◇◇◇◇◇◇◇◇◇◇◇◇◇◇◇◇◇◇◇◇◇◇◇◇◇◇◇◇◇◇◇◇◇◇◇◇◇
      拾玖、馬品
◎猶如良馬,以鞭策調御,便會柔軟,而隨御者之意行止;同樣地,具有信德、戒德、定力、智慧、等持、忍耐和友善的人,可以拋棄遠離愛渴。
◎猶如良馬,以鞭策調御,便會柔軟,而隨御者之意行止;同樣地,具有信德、戒德、定力、智慧和不忘念的人,能將一切痛苦超越。
◎具大力的人能調攝自己的諸根,猶如善調馬者調御馬匹,終止瞋恚和染污,甚至能得到諸天的喜樂。
◎猶如良馬捨離無意思的小馬(嘮叨),智者出離,以警覺離於昏睡,以謹慎離於放逸。
◎猶如良馬無需鞭策,行者若知恥,有智慧並具完美的等持,就能除去錯誤的行為。
◎已經調伏了的良馬可供遊戲或戰鬥,其上乘坐著主者;縱然指面亦能安忍不瞋的人,是已調伏者,是人中尊。
◎調伏自己遠比調伏一匹純種良馬,或調伏一頭最強壯的大象更有價值,因為具不忘念能善巧調伏自己的人,能得平和,    其他各種騎乘皆無法達到這個境地。
◎調伏自己遠比調伏一匹純種良馬,或調伏一頭最強壯的大象更有價值,因為具不忘念能善巧調伏自己的人,能終結痛苦,   其他各種騎乘皆無法達到這個境地。
◎調伏自己遠比調伏一匹純種良馬,或調伏一頭最強壯的大象更有價值,因為具不忘念能善巧調伏自己的人,能拋棄生死輪轉, 其他各種騎乘皆無法達到這個境地。
◎調伏自己遠比調伏一匹純種良馬,或調伏一頭最強壯的大象更有債值,因為具不忘念能善巧調伏自己的人,能將「結使」斷除,其他各種騎乘皆無法達到這個境地。
◎猶如馬師調伏良馬,同樣地,吾人亦當調伏自己;若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可超越一切痛苦的限制。
◎因為自己的主人就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皈低處;猶如馬師調伏良馬,同樣地,吾人應當調伏自己。
△△△△△▽▽▽▽▽註釋:
☆自己是指自心,當自心調伏後,可導歸涅槃。
◇◇◇◇◇◇◇◇◇◇◇◇◇◇◇◇◇◇◇◇◇◇◇◇◇◇◇◇◇◇◇◇◇◇◇◇◇◇◇◇◇◇◇◇◇◇◇◇◇◇
      貳拾 、 瞋恕品
◎捨棄瞋怒與自大,超度一切諸結使,便不再愛執名譽和色相,那麼「執取」就再地無從生起了。
◎於瞋怒剛剛生起時就將它捨棄,對於愛執亦復如是,堅定的智者消除無明,得見真諦才是真樂。
◎拋棄了瞋怒,可得安眠,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比丘能摧毀瞋怒,蓋瞋怒是毀滅安樂的根本大毒,若能如此,則能了結痛苦,並獲得聖賢的讚美。
◎若某人被激怒了,並喊道:「我做得很對:並沒有犯錯啊!」像這類瞋怒中的言行,在事後怒氣消退後,必會帶來如火熾燃般的痛苦。
◎無慚無愧,又復易怒;被瞋怒降服的人,不會得人信任。
◎強壯的幼稚者根本沒有絲毫威力,沒有修持的幼稚者,毫無成就的希望。
◎具大力的仁者,對於贏弱的劣者仍常安忍,他們的忍力是最好的,他們經常關愛並尊重弱者。
◎地位尊貴的人對贏劣者仍常安忍, 他們的忍力是最好的,他們經常關愛並尊重弱者。
◎縱然受到大量刺激仍能安忍的強者,他們的忍力是最好的,他們經常關愛並尊重弱者。
◎縱然是當面的辱罵而能安忍的強者,他們的忍力是最好的,他們經常關愛並尊重弱者。
◎見到他人發怒,而自己仍能保持寧靜的人,能保護自己和他人免於所有重大的憂傷。
◎見到他人發怒,而自己仍能保持寧靜的人,是做著自利利人的工作。
◎不懂修行的人反而認為這些能安忍、能自利利他的人是幼稚者。
◎然而聖賢則強調,對於卑下者辱罵的安忍,更應超越對師長的責備和同輩挑戰的安忍。
◎幼稚的人總認為當他們對對方施以憤怒的辱罵後,他們贏了;其實能安忍這些惡言的人才是真的勝利者。
◎不要發怒、說真實語、不論多少而施乞食的修行人,此三者是生天的基礎。
◎被瞋恚降服的人,甚至看不見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輪迴中的人們應謹慎!避免說憤怒的言語。
◎若以瞋還瞋,則成邪惡之人;若以無瞋報瞋,必能勇敢地贏得勝利。
◎無瞋勝瞋怒,善良勝不善,而施勝慳貪,真實勝虛偽。
◎依正命而活的寧靜智者那裡會發怒呢?因為見到了「真實」而獲解脫,智者無嗔。
◎賢善之人總是致力於無瞋、無害;瞋怒邪惡的人,則如倔強的高山般地聳立著。
◎當憤怒生起時,猶如被激怒的雄馬將前兩腿高舉,只以後腿站立,此時仍能駕御該馬的人,是「最好的調御師」,如果不能,那還是平凡人。
◇◇◇◇◇◇◇◇◇◇◇◇◇◇◇◇◇◇◇◇◇◇◇◇◇◇◇◇◇◇◇◇◇◇◇◇◇◇◇◇◇◇◇◇◇◇◇◇◇◇
      貳壹、如來品
◎無所不知,超越一切,於任何一法皆無染無著,離一切執,無有愛渴,徹底解脫,正覺自得,誰堪為我的老師☆?
◎志獨無等倫,自得最正覺,我是如來,具一切智與力,是人天無比的導師,有誰堪為我之師?
◎我是此世間的「摧毀怨敵者」,在宇宙中無與倫比;我是天中之天,因為我已降伏一切怨魔。
◎因為世間無有與我相等者,我無有師保,我於此世間獨成比圓滿正覺。
◎如我已達「染污終結」者,是謂法王,我克服了一切錯誤,是故克服了一切煩惱。
◎因為世間眾生,若不經教導則無法了知成覺之道,我是超越一切世間愛渴,安住於涅槃中無所不知的佛陀,今將往波羅奈擊大法鼓,轉大法輪,這是此世間尚未有人轉的。
◎大雄如來以其正法降伏此世間,智者無不遵從,除憂熱惱,永得大安。
◎諸天及人皆嘆詠佛德,速自成正覺,而離最後之胎身,安住於三摩地中,離於世間,恆常寂靜。
◎過去一切諸佛、未來一切諸佛和現在一切諸佛,他們習經、將要、現在正消除著眾生們無量的憂惱,他們的特質便是敬重神聖的正法。
◎是故你若自愛、自重,應常憶念佛陀的教法,敬重神聖的正法。
◎不相信佛陀教法的幼稚眾生,將行入苦惱之地,猶如商人被食人的羅剎所誘惑☆。
◎凡是對佛陀教法懷有信心的智者,將往快樂之處,猶如商人擁有馬王。
◎如來、無比的佛陀們,同時以無畏施之「喜悅」和徹底的「無執無染」,為有情工作著,驅散昏暗,超越至彼岸,名聲普聞☆。
◎他們終究得到了應有的報酬,心具大威力,自在、無染、大自在,內心自在毫無爭鬥與染污,觀察救助一切世間有情。
◎猶如山頂上的人鳥瞰山下景物,無不瞭然;同樣地,心地清淨、遠離苦,已達正法之顛的如來們,向下觀看著一切負著「生死重擔之苦」的眾生們,開啟了無朽不死之門,欲聞正法的人,
 應除去疑惑。
△△△△△▽▽▽▽▽註釋: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世界現在賢劫一千尊佛中的第四尊,他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曾如是思維:「我所了悟者甚深、難見、難解,只有智者堪能。被情緒所控和被世法的黑暗所包圍的人,
 絕對無法見到這個不合他們口味、高超、深奧、難解而精微之真理。我如何弘法呢?徒勞無功、痛苦疲勞可能是弘法的結果吧!」然而突然一股大悲心深深地觸及世尊的心,
 按著梵天由天上下來恭請世尊弘法,於是思惟眾生的種種根性後,他決定往波羅奈的鹿野苑,開啟這偉大的一代時教,途中他遇到一位雲遊的苦行者名叫烏帕迦(Upaka),
 他被世尊的相好光明和莊嚴的威儀所吸引,不由地向世尊問道:「你的老師是誰?他的教法為何?」於是世尊以第一至第五偈回答他,他甚感詫異。再問世尊將往何處去?
 世尊再以第六偈回答他。可惜當時烏帕迦的心地尚未成熟,沒有準備接受佛陀的教法,搖頭而去。
☆此偈與下偈的比喻出自辛哈拉經(Singhala Sutra),大意如下:古時印度有商人結伴入海尋採寶物,船被暴風吹壞漂流至一羅剎島上,島上有羅剎女,長得十分漂亮,他們出來歡迎這批商人,
 並以身相許願和他們結為夫婦,這些商人並不知道她們並非人類,全被她們的美貌和財寶所誘惑。其中只有一位名叫辛哈拉的智者覺得有異。他復發現島上有一鐵城,內囚禁男人無數,
 盡是哭號之聲,方知這些也是以往來採寶物,漂流至此,被這些羅剎女誘惑囚禁於此的人,他們現在被囚於鐵城中,日日被羅剎女們逐一殺害噉食其肉,城中的人又告訴他,
 每月十五日黎明有一馬王從三十三天而來,會在山頂上呼喚:「有誰願意回印度去」,你去求馬王,依他所說而行便可返回家鄉,而我等已被囚禁於城中的人,則不可能回家矣!
 後至十五日黎明馬王果然到來,在山頂上三次高呼有誰願返回印度家園者。商主辛哈拉立刻帶領眾商人至馬王所,說我們統統願意返回故里家園,馬王告訴他們欲回返家鄉的人,
 若能心捨恩愛,正心正念,沒有貪戀,騎在我的背上,乃至觸我毛者皆可回家,否則不能也。此時無數羅剎女抱著兒女尾隨而來,哭哭啼啼地說為何如此薄情,捨棄我們母子,縱然可以捨棄我,
 也不該捨棄兒女啊,乃叫孩子抱住父頸啼哭,商人們不禁生起戀著之心,最後只有辛哈拉智者一人得返。
☆這是說兩種完美的意識心(分別心),第一種是離一切不仁的喜悅心,那是無畏施的原動力,是對一切有情心生保護之念;第二種是無執之心,這是出離心,涅槃之寂靜源於此。
 諸佛們經由長久的修行,不以為任何事物是可愛或可慾的。雖然在修行上一切的意識心都是要捨去的,然而這兩種意識心仍被教導修學,因為它們是積聚一切眾德之根的因,包括滅諦在內。
◇◇◇◇◇◇◇◇◇◇◇◇◇◇◇◇◇◇◇◇◇◇◇◇◇◇◇◇◇◇◇◇◇◇◇◇◇◇◇◇◇◇◇◇◇◇◇◇◇◇
      貳貳、聽聞品
◎善聞正法,善修己行,善修出家之行,善修一切行,一切與正法相應之行。
◎愚人之所行,猶如他們是不朽的人☆;而智者則猶如夜晚的病人,致力於正法的修持。
◎猶如居住在完全黑暗的屋子裡,縱然有雙眼也無法言見屋內的物品;同樣地,縱是世間善良的智者,若不聽聞,而不能了知善法與惡法。猶如屋中點了燈,則能見到其中的種種物品;
 同樣地,若聞正法,則能了知善惡之所趣。
◎經由聽聞正法,一切修行之道皆了知了;經由聽聞正法,就能捨棄所有無意義之行,而趨向涅槃。
◎雖然一個修行人非常多聞,但戒德不具足,那麼他的行為便會遭到他人的譏蔑,這樣的多聞就不圓滿。
◎行者雖然不多聞,但戒德具足,由是之故多獲讚譽,這樣的聽聞而可謂圓滿。
◎如果行者既未多聞,又不護持完美的戒德,那麼在這兩方面都會受到輕蔑與訶責,是謂捨盡善本。
◎如果行者既能多聞,又能護持完美的戒德,那麼在這兩方面都會受到讚譽,是謂善本完具。
◎猶如此世界的莊嚴金飾,一位多聞且能奉法,具足智慧且常住於等持中的行者,誰能輕蔑他呢?
◎凡是以形相來推斷我的,以言聲來衡量我的,他們尚有貪欲,是敢不能了解我☆。
◎雖然很多事情聽到了,許多事情看到了,但是智者並不基於這些建立他們全然的信心。
◎雖然教法的要義已由聽聞得知,已由三摩地(定)中得之,然而了解與聽聞對於放逸之徒沒有多大利益。
◎凡是喜愛聖者的正法,其身、語的行為又與正法相吻合的人,他們必定安忍、喜悅、內斂,終究達於聽聞和智慧的彼岸☆。
△△△△△▽▽▽▽▽註釋:
☆這是說愚人不解世間一切現象皆是無常變易之法。只以金錢、權力、五欲為事,年雖不能滿百,卻做千年不盡之計,好像自己是不死之人一樣。
☆佛陀住世時,有一位羅婆那拔提比丘,他的聲音和梵唱皆極優美。有一次被波斯匿王聽到了,他深受感動,於是發心要大大地供養這位比丘。但在見到這些比丘後,卻心生退悔,
 因為羅婆那拔提比丘長得又小又醜,他將供養的禮物放下後,便匆匆地離去了。在那時,佛陀說了這個偈子。後來波斯匿王請問世尊,何以羅婆那拔提比丘身形醜小,但梵音優美。
 爾時世尊以無礙的三世智觀察後告訴波斯匿王說:「過去世中迦葉如來在世間教化說法圓滿後,便取滅度。這時世間的弟子、國王、人民等都非常懷念戀慕他,
 便為迦葉如來興建了一座極高大的佛塔以為紀念。當時這位比丘的前身亦在其側,他嫌佛搭建得太大了,後來他在塔上懸了一只銀鈴,並發願未來生生世世聲音清澈,上徹梵天,
 並遇聖賢得滅一切煩惱。因為過去嫌塔太大故,今得此小醜的身形,曾以鈴懸於塔上的緣故,如今聲音清澈優美。」
☆因為具足戒德,故能安忍,而戒德又是基於信德與聽聞。因為寡慾知足是故心常喜悅。
◇◇◇◇◇◇◇◇◇◇◇◇◇◇◇◇◇◇◇◇◇◇◇◇◇◇◇◇◇◇◇◇◇◇◇◇◇◇◇◇◇◇◇◇◇◇◇◇◇◇
      貳參、自我品
◎將善言付諸實修,供養侍奉修行的人,退隱於無執之處,淨化自心。
◎退隱獨居獨眠於森林中,應避免一切懶散,全力降伏自己。
◎能降伏自我的人,所獲得的勝利遠超過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大將。
◎由於常持守自己的戒律和誓言,而終能調伏、降伏自己,這樣的勝利是最殊勝的,其他種類的勝利則微不足道矣!
◎不論是魔、梵、天或鬼神皆無法降伏自我,惟有安住於智慧中的比丘能夠降伏自我。
◎先自修行,調伏自己,然後再教導他人,若人先能自正,則教導他人時必具善巧無煩惱。
◎正如同最初調伏自己時一樣,以此調伏他人,若自己調伏了、平靜了,便能輕易地調伏他人☆。
◎正如同最初自我調伏時一樣,以此調伏他人,注意!應先調伏自己,自己先調伏了,調伏他人方有善巧。
◎為了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應先將他人的事放在一邊,若能重視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將成為最殊勝的☆。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其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則能達成一切目標。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別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則能完成一切修行。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別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名聞於四方☆。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獲得大喜悅。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可轉生於善道☆。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獲得天道長久的快樂。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將顯耀突出於親朋中。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若我能善巧地調伏自己,那麼雖然身處患難中,亦能無憂。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我若能調伏自己,將可斬斷一切愛執的束縛☆。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我若能降伏自己,將可捨棄一切惡劣的轉生☆。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我若能降伏自己,將可解脫一切煩惱☆。
◎我是我自己的主人, 他人怎能成為我的主人呢?我若能降伏自己,將接近實際涅槃。
△△△△△▽▽▽▽▽註釋:
☆行者應先消滅自己內在的煩惱,因為要教導他人的一切皆應先自己證得。
☆這是說自己的修心工作成為利他事業的一個分枝或基礎。
☆此偈與下偈是說修心於今生獲得的利益。
☆此偈與下偈是說修心於來生獲得的利益。
☆這是「見道位」應捨棄的。
☆這是「見道位」的利益。
☆這是「修道位」的利益。
◇◇◇◇◇◇◇◇◇◇◇◇◇◇◇◇◇◇◇◇◇◇◇◇◇◇◇◇◇◇◇◇◇◇◇◇◇◇◇◇◇◇◇◇◇◇◇◇◇◇
本篇發表於 禪體密用--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